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綜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可以考經濟所。
社科院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有近40個研究所、研究中心以及出版社、雜志社、研究生院等科研輔助機構。主要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的經濟、法學、哲學、考古、歷史、文學、語言、民族和宗教等問題。
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前身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社會調查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先后經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了中央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經濟所以經濟學綜合性、基礎性問題為主要研究領域,形成了以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為基礎的“三大學科板塊”布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研資料百度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提取碼: ibtn
簡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學院地址
乘車地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乘坐地鐵至廣陽城站下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南行800米)
通訊地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郵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102488)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一般是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有哪些研究所?35個研究所、院、中心。代管1個研究所。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所、農村發展研究所、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數量經濟與技術研究所、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城市發展與環境中心、考古研究所、歷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臺灣研究所、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語言研究所、哲學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政治學研究所、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歐洲研究所、西亞非洲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美國研究所、日本研究所。
代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當代中國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優勢有哪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研資料鏈接:
提取碼: hc6h 復制這段內容后打開百度網盤手機App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怎么樣?簡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是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的民族問題專業研究機構。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和1958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1962年兩所合并為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1977年歸屬新成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研究所以民族學、人類學為平臺,以人類社會民族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通過田野調查、文獻研究、實驗研究和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開展我國民族歷史、語言、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宗教、文字文獻和世界民族問題等學科基礎理論與應用對策的研究。
注冊資本:222萬人民幣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hilosoph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該所籌建于1955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1955年9月底正式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隸屬于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下設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自然辯證法、邏輯學六個研究組。出版刊物有:、《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和《哲學譯叢》等。“文化大革命”期間該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的科研業務中斷,1976年10月后恢復研究工作。1977年后隸屬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許立群任所長。1982年起,邢賁思任所長。為了促進哲學科學的發展,1977年將原有的研究組擴充為研究室,又陸續新增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毛澤東哲學思想、現代外國哲學、倫理學、美學等五個研究室和東方哲學研究室。
1985年7月底有研究人員195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71人。該所從1956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年10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外國哲學史、現代外國哲學、美學、邏輯學、宗教學等六個專業可以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這六個專業的博士生指導教師分別為邢賁思、趙鳳岐、夏甄陶、楊一之、王玖興、汝信、陳元暉、李澤厚、、周禮全、王明。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所的哲學研究出現了新的氣象。據1984年底統計,全所出版專著91部、譯著47部,還有大量的論文、譯文和資料;1982年開始編輯《中國哲學年鑒》。這些成果對推動學術活動和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了一定的作用。截止到2007年5月,哲學研究所有人員276人,其中在職人員141人,離退休人員135人。在職人員中專業人員129人,占全所在職人員總數的91.5%;管理人員12人,占8.5%。在專業人員中,高級研究人員89人,占全所專業人員總數的69%;40歲以下青年研究人員39人,占專業人員總數的30.2%。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哲學研究所曾聚集了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和一級研究員潘梓年、金岳霖、賀麟等;改革開放以來,又涌現出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的優秀學科帶頭人。截止到2011年,該所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2人,榮譽學部委員8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人員80人,獲得人事部等部委批準授予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的1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人,博士生導師27人。
哲學研究所同國外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基金會和政府部門有廣泛的學術交流關系,每年對外學術交流總量達170人次左右。該所是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成員,與國外哲學界有定期性的合作項目,如與英國皇家哲學研究所、牛津大學等機構共同舉辦中英美暑期哲學學院,與美國、俄羅斯、越南、法國、德國等國大學和科研單位雙邊互訪等。該所曾邀請哈貝馬斯、德里達、利科等著名哲學家來華訪問,有11位國際知名學者被聘為外籍客座研究員。